“截至2022年底,我國針織行業現有政府頒布標準數量為118項,其中國家標準18項,行業標準100項。”在近日舉行的以“針編萬物智贏未來”為主題的2023針織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提出了紡織行業科技創新的三大工程,即產業基礎能力創新的突破工程、核心共性技術創新的強基工程、高端替代工程應用技術的卓越工程。
纖維材料源頭創新
李陵申認為,當前我國纖維加工量占全球比重50%以上,但是支撐先進纖維材料開發的關鍵原材料仍舊依賴進口,生物基及可降解纖維關鍵原料、纖維品質、單線規模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國內企業加大研發,在這方面近來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
氨綸是針織行業主要的纖維原料之一。華峰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峰化學”)品牌推廣工程師宋揚介紹說,生物基氨綸是用非食用玉米發酵提純出生物質基材1,3-丙二醇代替從石油精煉轉化的石油質基材1,4-丁二醇進行聚合、紡絲等工序生產出的環保纖維。華峰化學生產的千禧生物基氨綸的生物基含量達到38%,產生的碳排放比傳統的石油基氨綸降低48%。
華峰化學另一環保創新產品是千禧再生氨綸。宋揚介紹說,千禧再生氨綸年產能大約在6000噸左右。與常規氨綸相比,每生產1噸再生氨綸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一公頃闊葉林8.3天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是一輛小汽車行駛2萬公里左右產生的碳排放量,節約標準煤24噸左右,節約純凈水300多噸。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覃小紅在介紹可用于針織產品的結構性功能紗線新型成形理論與技術時,重點講述了微納米纖維跨尺度鑲嵌紡關鍵技術與階梯釋捻平衡紗制備技術。微納米纖維跨尺度鑲嵌紡關鍵技術是在梳理工序將功能性微納米纖維以物理方式鑲嵌于天然纖維,與傳統工藝相比,即能賦予纖維多種功能,又不損害纖維的天然特性。覃小紅認為,這一技術能賦予天然纖維增強、柔軟、減重、蓬松的功能,省去了后整理工序,節省水電氣50%以上,而化學助劑的使用量與傳統后整理工藝相比微乎其微。“基于天然纖維物理鑲嵌技術,我們開發了靜電紡梳理一體化成條成套裝備,在悅達、聯發、魏橋和安踏等大企業有25條生產線正在使用,所生產的產品也都是今年面料展上的C位展品。”覃小紅說。
生產工藝過程創新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近日下發了征集《棉針織物雙氧水低溫練漂用金屬配合物催化劑》團體標準編制單位的通知。這個技術從開始研發到形成標準,用了十幾年。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院長許長海表示,紡織行業一個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需要很長的時間,企業家對新技術的研發一定要有恒心。
“棉織物活化漂白技術”是又一項在棉針織物生產過程中實現低溫漂白的創新技術。許長海說:“棉織物活化漂白技術是將漂白活化劑加到雙氧水工作液中,和雙氧水發生反應,產生的過氧酸物質,能在低溫、中性條件下對棉織物進行漂白。而這個漂白活化劑生產技術一直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所以我們必須開發自己的新技術。”
基于設計一個陽離子型漂白活化劑的概念,構建一個低溫、中性條件下的活化漂白體系,融合生物酶精煉工藝,實現棉織物節能減排前處理的創新工藝,在2013年,“陽離子活化過氧化氫體系形成機制及對纖維素基質有色雜質作用機理”的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立項。許長海介紹,經過10年的研發,棉織物活化漂白技術獲得了一系列的專利,與常規工藝相比,棉針織物前處理的綜合能耗從1.1噸標煤/噸布降到0.7噸標煤/噸布,降低36.4%;用水量從90噸水/噸布降到53噸水/噸布,降低41.1%。
針織油是針織織造過程中必須使用的產品。浙江傳化化學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傳化化學”)高級工程師張山林介紹,截至2022年,我國針織織造設備的保有量達到60萬臺,每年使用針織油超過6萬噸。目前,國產品牌的針織油創新實力有待加強,在中高端市場,例如無縫內衣使用的針織油等領域,幾乎被國外品牌針織油所占據。傳化化學依靠化纖油劑全球市場占有率領先的優勢,2021年推出了自己的針織油系列產品,進入了高性能針織油開發與應用的賽道。
針織油的性能要求復雜,需要同時滿足抗磨減磨性、乳化可洗性、抗氧化性、熱穩定性、防銹性、清潔性、與織物兼容性等特性。與普通針織油相比,高性能的針織油在研發過程主要是從基礎油、乳化劑、抗磨劑、減磨劑、抗氧劑、防銹劑等做全方面的優化提升,解決針織油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磨針卡機、黑油針及針路、以及后道工序產生的坯布黃變、織物染色白斑、氨綸失彈變形等痛點問題。
張山林說:“傳化化學開發的高性能針織油系列產品具有超強的抗磨減磨性、超強的可洗性、優異的高溫穩定性、以及適用溫度廣、與織物和設備兼容、安全環保等特性,幫助針織企業和染廠降本增效。”
拓展應用場景創新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主任石建高介紹了我國遠洋深海養殖網箱裝備技術、大型養殖圍欄設施裝備技術以及養殖裝備設施用網類織物防污技術的研究進展,開啟了人們對針織科技應用場景新的視野。
李陵申表示,我國的紡織行業已經從“衣被天下”發展到了“編織世界”,上到航空航天用的返回艙吊繩、火箭喉襯等,下到蛟龍號的深潛纜繩;小到人工腎、人工肺超濾膜,大到給煙囪“戴”的脫硫、脫硝和除塵一體化耐高溫“口罩”;近到新能源電池隔膜,遠到遠洋捕撈漁網等等,這些都有針織行業科技創新為社會帶來的巨大貢獻。
一塊手機大小的ECMO(體外膜肺氧合)超濾膜,售價2萬元-3萬元,生產技術一直被國外公司壟斷。江南大學針織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針織中心”)和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中心合作,研制出中空微孔纖維ECMO膜材料編織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馬丕波介紹:“利用針織經編技術,針織中心與高校、醫院、企業合作,先后開發了傷口敷料、可溶止血紗布、高分子醫用繃帶、功能性運動繃帶、器官與組織修補補片、骨科縫合線、人工韌帶、生物支架、人工心臟瓣膜等。下一步,針織中心還將專注于人工血管、人工肌肉等領域的技術研發。”
人體在運動時的出汗量遠遠高于汗液蒸發的速率,這就會使大量汗液留在了衣服中。如何使衣服在吸收大量汗液時,織物整體還是干爽的?香港理工大學未來智慧穿戴中心主任壽大華介紹說:“我們受到沙漠中甲殼蟲定向收集和轉移水分的啟發,在偏疏水的織物中,點陣分布植入具有親、疏水梯度單導向的功能性元素,用這種面料做的針織運動服猶如人體第二層皮膚,能及時將汗液收集并以水滴的形式迅速導出體外,不會滯留在織物內,始終保持衣服干爽。下一步,我們將利用汗液的導電特性,在面料中植入電極和芯片,通過手機應用軟件,讓穿著者可以根據環境變化,自己調節衣服中的含水率,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
利用納米微膠囊技術制成的緩釋型驅蚊氨綸絲襪,能對蚊蟲進行驅殺,保證人體安全,這是連云港杜鐘新奧神氨綸有限公司開發的氨綸系列產品之一。公司研發部工程師祁倩說:“公司從2017年開始,每年都有一款產品入圍或者入選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分別是耐高溫可染氨綸、低溫熱粘合氨綸、石墨烯改性氨綸、緩釋型驅蚊氨綸、銀系抑菌氨綸、溫感形狀記憶氨綸和消臭氨綸。”
信息來源: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