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贛南來廣州創業的趙華,一頭扎進服裝制造產業,光在印花領域就已深耕了11載。
“我目前在做的是縫前制造。”趙華的工廠處在成衣廠的上游,他主要負責設計開發面料、數碼印花和裁剪,以及把片料送到成衣廠去。
“我服務著大概200家成衣廠,他們都是SHEIN的上游,來我這里采購面料。”伴隨客戶與業務規模的擴張,趙華在建起了一個智能數碼印花工廠,并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在趙華的帶領下,筆者走進這個超級數碼工廠,闖入視野的便是一臺臺AGV小車,正載著布料在生產設備和流水線間穿梭。
近2萬平方的車間共分為三層,合理分布著自動切割機、布匹檢測機、圖案打樣機、數碼印刷機……趙華拿這個智造工廠與傳統工廠作比較,僅標準化的立體倉建設,就讓物料吞吐量直接增長高達7倍,加之一系列機器替代、數字化流程,他的數碼印花廠實現了轉型升級。而相比起傳統印花,數碼印花的好處是需要用多少打印多少,減少原材料的損耗,同時印花過程中零耗水,和現在柔性小單快反的制造生產方式更為貼合。
其實,這個超級數碼工廠得以建立,趙華基于市場需求、萌生想法外,他慶幸得到了下游合作伙伴——柔性按需供應的代表、跨境時尚零售商SHEIN的支持,在選址、建廠投入巨額的過程中,SHEIN給予了他不少的資金扶持,同時幫他拉通了更多上游設備廠商以及下游成衣廠商間的關系。
如今,經趙華的智造工廠印花、裁剪好的面料,會在24小時內通過10個物流窗口,運輸到分布于廣州、東莞、佛山等地,大大小小的成衣制造廠去。
經由這條路徑,形成的產業鏈,正是中國服裝制造“柔性”供應的關鍵一環。
不止是訂單 在趙華工廠的物流分發通道,貼著眾多成衣廠的名字,其中就有吳波所在的東莞市某龍頭服裝制造商,驅車經過虎門大橋,來到東莞市虎門鎮,走進吳波擔任總經理的成衣廠,這是公司為SHEIN服裝品牌構建的一個標準工廠。
明亮的廠房車間內,一臺龐大的自動拉布機正在對入廠的面料進行裁剪。吳波選擇在這個車間內保留了傳統的人工拉布、裁剪操作臺,主要是為SHEIN品牌生產一些百件左右的小訂單,“多是試款訂單,像一些復色首單,頂多200-300件這樣。”
作為一家跨境出海代表,SHEIN旗下的SHEIN自主品牌服裝一直呈現“小單起定、按需反應”的特點,吳波十分認可這種較為靈活的運營模式,“根據市場需求適時匹配供給,靈活又不浪費。”雙方自2018年合作至今,共同見證著外貿訂單日益碎片化,“小單快反”與“按需柔性”更是成為近年來服裝行業的趨勢和熱點。
熟悉服裝產業的人都知道,女裝供需有淡旺季之分,過去一件衣服生產上萬甚至更多的大單生產方式,隨之而來的就是訂單的不穩定性,有了這頓沒下頓。但吳波自從與SHEIN合作后,并不愁日常訂單,到了像“黑色星期五”這樣的特殊節點,他更要提前做足準備,根據品牌的狀態去調配生產產能。
吳波介紹,SHEIN摸索出的按需生產柔性供應模式,依托對市場實時趨勢和需求反饋的洞察,來預測銷售和控制生產,先從百件小單起訂,一旦銷售勢能好,立刻返單擴大規模生產,若市場反響平平,隨即終止生產,最終減少生產過剩。SHEIN會為他們提供線上技術工具來實時同步所有環節的進度、反饋,根據品牌實時傳遞的線上指引他們進行生產。
作為SHEIN的上游供應商之一,吳波的標準工廠員工300人,數字化帶來的直觀變化是效率改善,品質提升以及讓人工可能造成的資源浪費大大降低。
一組數據顯示,當行業其他品牌未銷售庫存平均水平高達30%時,SHEIN品牌的未銷售庫存不僅低至個位數,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
長年累月與SHEIN的合作,不僅讓吳波的企業業務體量迅速增加,但在他看來,SHEIN為其提供的不單單是訂單,而是把它那種生產經營的模式和經驗傳導至上游供應鏈,這也進一步讓深耕傳統模式中的企業,獲得數字化管理的轉型助力。
趙華也有同感,他的智造工廠內有幾十位設計師,時刻盯緊前端時尚趨勢,進行面料設計開發,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后,讓片料送至吳波等成衣廠商手中的效率大幅提升。
當然,這之后的流轉工序也和效率息息相關。吳波給出了一組數據,常規操作與數字化對比明顯,效率至少提升了20%以上。
目標30億的底氣如今可以看到,從裁剪到裁片吊掛系統,從車縫到成衣及成品倉出貨,吳波的廠房車間里,很多機器的數據都已經呈現在一塊數字大屏上。
據吳波介紹,工廠正在使用的是某國產設備,其解決方案較為成熟,經由SHEIN檢驗的設備廠商推薦,他自己在進行一番調研后,選擇合作。
他透露,SHEIN對于面料、物料等采購十分嚴格,面料采購商有一個評估考核,這就幫成衣制造工廠減少了很多“貨比多家,層層考察”的工作量,幫成衣制造提升了效率。
互聯網基因下,SHEIN為上游供應商,那些還沉浸在傳統服裝制造模式下的伙伴們,打開了一個開放選擇的空間,通過數字化工具連結和培訓起了供應商體系。
在上游數碼印花一環的趙華,能和在下游成衣制造的吳波,成為合作伙伴,正是這樣一個經歷SHEIN嚴格標準審核、時間考驗后,開放構建起的朋友圈。
吳波還切身感受到,“工廠被從頭到腳重新培養,(SHEIN)告訴我們該怎么做,如何去擴張,又該完善什么。”與這樣一個全流程為合作伙伴指導的企業牽手后,工廠的設備布局、作業流程、資源配置,SHEIN都會有專業的人來進行評估指導,避免浪費,服裝制造廠在方方面面實現著提升。
吳波舉例說到,當標準工廠所有的生產流程跟SHEIN磨合熟練后,后者不僅會對工廠管理者及核心管理人員進行運作模式的培訓,還會對基層員工的技能加以培訓。SHEIN不僅資助標準工廠的裝修,更是對它的環境布局、甚至地上的指引標志等都作出規劃,讓工廠生產更為科學合理,從一開始的派人駐廠改造,到輸出標準,SHEIN還為上游供應鏈打造了專業學習和考核認證的“道場”,使得平臺與上游合作伙伴在商業閉環基礎上,形成一個利于產業發展的“標準”閉環。
與吳波有共識,趙華也認為他與SHEIN之間并非簡單商業客戶關系,上游的制造工廠與平臺間更像是搭檔、伙伴,共同成長成為一致目標。正如波士頓咨詢(BCG)在一份敏捷供應鏈報告中所提及的,在SHEIN的敏捷供應鏈模式下,數字化貫穿了供應鏈全鏈條,滲透到從企劃、生產、渠道需求到供應鏈組織的方方面面。
不只是在東莞,吳波所在的成衣制造企業甚至在整個珠三角聞名遐邇,這也讓更多SHEIN的競爭平臺,趕來洽談合作“挖角”,但卻吃了閉門羹。“SHEIN服裝在海外也是和耐克、ZARA這些品牌一樣的知名品牌,除了正常提醒我們要保護SHEIN品牌知識產權,不能把SHEIN品牌的產品供給其他客戶(就跟ZARA要求工廠不能把ZARA品牌的產品供給其他人一樣),它從來沒有限制我們與誰合作,甚至用它資助我們建的標準廠房做其他客戶的產品它也沒限制過,我們自己會根據業務經營、發展理念等角度來判斷和選擇。”在吳波的眼里,結款快、訂單穩定這些顯性的優點外,他更看重的是與SHEIN理念和模式的契合。
讓吳波篤定未來與SHEIN更深遠合作的是,在標準工廠建設期間,SHEIN對宿舍、食堂、多功能廳升級建設等都提供了補貼支持,平臺能如此與上游供應鏈廠商在標準規范、技術硬件上,展開共建,這將進一步降低后期生產環節出錯的概率,各環節的溝通成本也會減少,效率自然穩定提升,這恰恰是柔性按需供應模式實現的要義所在。
筆者發現,SHEIN這樣一家商業企業,在讓上游供應鏈變的更靈活更柔性的同時,也將其創新摸索的精益管理模式賦能工廠,共生共贏,如此希翼共同推動中國服裝制造產業向前可持續發展。
趙華介紹,其數碼印花智造工廠得益于SHEIN從最開始的材料,到高精尖的技術和設備引進,到生產全流程的零排水、零污染全流程的支持和協助,這是當下產業鏈創新共建的一個范本。
吳波看到,伴隨SHEIN的迅猛發展,作為合作伙伴的他也收獲著業務營收的持續攀升,墻上他用來激勵公司的第一個十年目標-10億已經基本完成,現在要開啟第二個十年目標-30億的沖刺。
“它(SHEIN)確實幫助了很多供應商的轉型,身邊太多這樣的案例,很多原先外貿訂單受阻,或者檔口生意無法持續,在半信半疑下試著與SHEIN開始合作,SHEIN在這過程中付出了非常多的投入和耐心來教大家做柔性,如何用線上工具、如何做質量管理,如何從夫妻檔、小作坊變成現代化管理的企業。他們自己也還在不斷摸索更先進的,我們這些小船只有緊跟著學習,不然就要掉隊,”吳波感慨,“現在我們自己對整個企業的成本管理、人員管理、供應鏈各環節的配合可以說是越來越成熟,會做柔性這種靈活復雜的,公司的競爭力是質的提升。當然肯定也有企業不適應和無法跟上的,畢竟相比較起來做大單容易多了。”吳波深知這背后,是建立在供應鏈商家與企業間保持理念與行動吻合基礎上的結果。
見微知著,在中國服裝制造產業中,有不少像吳波、趙華這樣的供應鏈商家,與SHEIN等創新探索的企業一起,在不斷對運營管理模式的升級下,他們正朝著按需柔性制造的大勢,涌入數字化、智能化的大潮中。
坦陳“嘗到甜頭”的吳波,也自知其管理的標準工廠還會有不斷的迭代,談及未來實現整個供應鏈路的智能制造,他說,“我們還在路上。”
信息來源:CFW時尚網